佛法心要筆記摘要(6)佛法心要筆記(6) 2011-2-26講師:上道下玄法師  整理:筆耕組*筆記係根據語音檔所記錄整理,疏漏在所難免,若有發現不妥之處,請參考語音檔或影音檔,一旦發現錯誤,也請不吝指正,以裨益更多學員。 在顯揚聖教裡面有說到:心清淨,謂如有依戒清淨,遠離欲惡不善法。初靜慮、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具足住。上禮拜已經講到他已經收攝六根,因為他的內境已經得到了,這時候他的內心會很厭惡這些粗重的欲望,還有粗重的心裡活動,所以我們現在會覺得說,為什麼我們一直不會想要捨離這些,或是得到這些清淨心,因為那個平靜的內境其實你還沒有得到,得到之後心裡會忽然覺得對這些躁動的欲惡,會覺得很厭惡,這時會成就初靜慮,就是初禪定。『第二、第三、第四定慮具足定』,就是第二禪定、第三禪定、第四禪定, 雜集論十四他也說到:心清淨者:謂於如所欲三摩地門自在具足中若定若慧。由隨所欲,剎那剎那,能入無量三摩地差別故。就是如果你得到這樣心已經調和的人,他可以在他想要進入的三摩地中就是定,他能夠自由自在去調自己的心而進入那個狀態,因為禪定是一種調整心,進入一種穩定的,就是他每一種東西,就跟收音機在調頻一樣,你調到那個狀態的時候,心就會進入那個狀態,就是他會忽然好像一剎那你的生滅心,一剎那一滅掉了,下一個剎那他就會生起那個定心的狀態,兩種是完全不一樣的心,就是你自己會發覺好像,第一個剎還是尋伺心,那一個尋伺心一停頓的下一個剎那,一生起就是我們講的禪定。 彼由如是具尸羅故;便能無悔。因為你之前已經厭惡了總總欲惡不善法啊!所以你的心裡面並沒有任何憂慮,他只有一種安寧,而且自內能夠住的狀態,所以他並不會有任何憂悔,因為禪定是一種憂悔心破壞的,譬如我現在心是不是已經很平靜了?可是在那裡面會升起的不會是善法喔!就是你會破壞掉你禪定的不會是善法,是一種粗重的不善法,就是沒有在禪定裡面他會忽然現起你之前所做的善法啦,他會現起不同的東西,為什麼不會現起善法呢?因為禪定的善業勝過你一切時你所行的善業。我們現在在世間上所作的善業,沒有辦法超越禪定時心所得的善業,所以他不可能在多善的時候現起少善的影像,可是你的微少惡或強烈的惡業,會在你善心相續時會生起,生起強烈就是過去那些記憶的影像,這時候會生起憂悔,你的禪定會馬上退出來,因為你在禪定善業時他是勝過欲界一切善,所以在定心位時他不會生起欲界的善心或是善的影像,可是欲界所造的惡影像,會在禪定相續心的時候會忽然轉起,這時你的心會開始變得粗重,定的相似相會開始慢慢遠離,這時你會發覺說:我心怎麼焦躁不安,這就是它的憂悔相,這時會現起,第一個就是他開始對憂悔相起慚愧心,直到他下次在禪定又看到這影像,但是不會退出來,這樣就代表他的懺悔已經把這個業障懺掉,就是憂悔障懺掉了,如果他現在出定時他不現起慚愧心去懺除這個,他每次要入定時,那個影像就會跑出來,所以懺悔在修定階段非常重要,因為你會把很多以前所造的惡業,你忘掉的事情會記起來,這時他就會開始對以前所造業,為什麼會引發?為什麼會在相續善心中忽然剎那間現起那個惡影像?就像你本來在天界,要進入下一生要在天界死亡時,本來應該善的影像相續,可是在惡影像要生起時他會忽然敗壞掉善影像,這時他會不樂那些,就是會轉起未來要受的惡業種子,禪定也是一樣喔!所以這時候他會對業果那些種子的影像特別明瞭,說原來這些業他非常的強烈,他不是說一點點我忘了就算了。 廣說乃至心得正定。就說直到他的心得到正定,正定就是說他沒有不善法。 漸次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靜慮。就是說直到他能證到第四定慮。 彼既獲得如是定心;他說他既然得到如是定心。 漸次乃至質直調柔,安住不動。就是在那時如果他的心已經進入調柔狀態,他那個影像是沒有辦法說跳出來就跳出來,他會變成你不需要用心,就受限制住了,這限制跟禪支有關,就是他會有幾種支柱,它自然會支撐你的禪定的一種狀態,這時你的心即使要轉向也沒辦法,就是我們現在心一下可以想這個,一下可以想那個,在禪支得到那個狀態是不行的,他只有相續在那影像裡面,直到什麼時候才能退出,他開始察覺欲想要動其他念頭時,只有一種沒有影像卻有欲想念頭時,這時禪定才會慢慢退出。『漸次乃至質直調柔,安住不動』,所以他自然會在那影像裡面,不會隨便移動,就是他的心在沒有特殊原因底下他不會移動,除了什麼原因?他在入定之前設下一些他想要出定的原因,還有就是強烈習氣沒有除掉的那些,譬如我今天喜歡這杯子,雖然入定前沒有想任何出定原因,可是因為我在住定時,人家動了這杯子,我心就會轉移喔!這時會有警緊動,所以在日常生活對世間的黏著,就是欲界的黏著,都會造成你在禪定破壞的原因。所以這時你要開始慢慢除掉,就像要把家掃乾淨,住起來才會舒服,如果家很髒,一回家就想出來,也是一樣,世尊在經典裡面一直說你要打掃你的環境不要讓他蚊蟻過多,不要讓他什麼…,在我們的心也是一樣,如果欲界貪著或欲惡不善法沒有除乾淨,你住定時間將會非常短,也許幾個念頭住定就會跳出來喔!這時要把日常生活價值觀開始轉向,轉向趨向於禪定票貼的心,這時候慢慢除去時才能久住於定。所以有些人修定他也可以用過去善根緣故,或是現前心強力的緣故,他也能住定,可是時間非常短。 於為證得漏盡智通,心定趣向。就是其實他為什麼要得到心清淨呢?他想要證得漏盡智,這跟外道是不一樣,外道在這個階段他會停住,所以他不會得到後來的道非道智見清淨,他連見清淨都得不到,他在心清淨裡面就會有種種禪定的發生,可是他不會得到見清淨,原因是他沒有想要趨向於解脫狀態,還有度疑清淨及道非道智見清淨他都不會得到,所以世尊說:他遊企一切世界就是,說他看到苦行林中的修行者,並沒有人證道初果、二果、乃至阿羅漢果,原因是他們最多只有得到心清淨,並沒有後來的見清淨、度疑清淨。 n 因為講到心清淨就大概介紹一下禪定裡面每一種地方的解釋。近分定就是還沒有住於正定、還未得到定位。正定是什麼?初禪定、二禪定、三禪定、四禪定都是定位,生起相似的禪支,但是在還未得定時叫近分定,欲界最上心還未進入色界最下心及初禪狀態時,那叫未至定,其他從初禪至二禪的中間每一個心,是初禪至二禪,二禪至三禪中間定時,那就叫近分定,就是接近禪定分的狀態,他的心並沒有退回欲界,可是他已經動了尋伺心,跟欲界的尋伺非常像,但沒有遠離他所要觀察的相貌,所以叫近分。 指八根本定的方便加行定。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還有無色界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叫作八種根本定,就是有定位的喔!就像一個一個階梯,就是你實在的心,可以踏上那階梯,而能安住於那地方,這中間是不能安住的,定位是非常明顯的狀態,他不像我們的心,好像只是強制把心緣在哪裡,或住於哪裡,定位不是這樣東西,就像爬樓梯每個階梯,當你左腳要往上爬,右腳還立在初禪狀態,左腳是不是還沒辦法安住於任何一個地方?那中間就叫做近分,可是每一個定位就像你的腳可以真實踏在那上面,他會有一個定心產生,就是定心前幾分其實是有尋伺的,可是在他的定心住定階段,裡面是沒有任何妄想的,沒有任何尋伺在動作的,只有在進入那前幾分心轉心的過程有,在住定時是沒有的,所以他會有跟痴分相應的障。 根本定因有八種,即四靜慮(四禪)與四無色定,故近分定亦有八種。所以近分定也有八種,就是趨向於初禪有初禪前的近分,趨向二禪有二禪前的近分, 因其近於根本定,因為他相似於根本定, 故名近分定。所以又叫作近分定, 依此定力離下地之染可入根本地。因為用這個定力,他離了下界,譬如我要進入初禪定,我會離開欲界雜染,這時會進入初禪的根本地。 因此,雖然初二靜慮與喜樂二受相應,第三靜慮有樂受,但是此定唯與捨受相應。就是初禪定和二禪定裡面還有喜和樂,喜是一種心所法,就是心裡會生起的一種狀態,樂跟色身有關係,第三靜慮還有樂受喔!但是第四靜慮是與捨受相應,捨受相應的定是把前面這些譟動、這些喜樂排除,留下唯一,於法能現觀的狀態。他已經沒有心理情緒了,就是在第四靜慮中觀察他並沒有包含心理的情緒,所以第四靜慮最容易現觀諸法,所以聖者死亡時,他會從初禪進入二禪、到三禪、到四禪到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到非想非非想處,又一個一個退回,退到第四禪定時,祂會在那地方進入般涅槃,原因是在那個地方沒有其他情緒的干擾,知道禪定的用途了嗎?他不一代表會引發慧喔?但是它能夠讓你內在情緒先暫時停止,保持平等客觀的心來觀察你要觀察的那個法,這就是禪定用途。 此八近分中唯有初靜慮的近分名為未至定,這八個靜慮中間的近分啊!只有初禪的定分叫未至地定。所以有人會說:我已經到達未到地定了,到達未道地定的影像,會先引起八處中其中一處,而且這時你會發覺身體好像不見了,好像與你所要緣的法是同一性質,譬如我現在在觀察海的話,這時觀一觀,身體會忽然找不到,好像海水就是自己,這時如果被別人干擾,心開始做尋伺時,會開始恐懼,奇怪我的身體跑去哪裡了?會到處去尋找跟亂竄,所果你常常在定中被別人嚇醒,你沒有去疏解的話,這時殘留下的影像,在你退出禪定時候,你常常會現起這種恐懼影像,你要消除這恐懼影像,須再次進入那個禪定裡,在裡面去把影像消除,再退出這禪定,那時恐懼心才會不見,所以如果你真正要修習禪定,你要有善知識,因為它裡面狀況,已經不像你現在想的說:我現在很自由、我可以思考什麼、我可以做什麼…,還不到那種階段,這時如果在禪定時發生影像一直不能消除,還有退出時有退出方法,這慢慢再講。 其餘七近分皆乘前根本定而起,就是其他的七種近分定,都是依著前面的定而起,就是初禪與二禪的中間定是近分定,他必須依初禪而起,為什麼要依初禪而起?因為要開始轉相,把禪支轉相,禪支就是你在初禪在退出來的時候,你會發現維持初禪中有幾種非常明顯的影像,這時會覺的它是一種干擾,這時你會把每一種禪支做一種遣送的心理,就是我要把禪支送向第二靜慮的狀態,你的心會做一種遣送,直到你的心已經熟練這些遣送的時候,它會住於第二靜慮。在你得到近分時會見到相似五種禪支時你就知道我現在講的遣送是什麼意思,因為那個是有方向性的,如果不做遣送時,它會在那地方一直循著它所住支票借款的識相裡面相似影像,它會一直旋轉那個,它會離不開那個影像,你一定要開始做遣送,它才會離開那個影像,否則初禪的欲貪它沒辦法離開。 初靜慮的近分定未曾至根本定,根本定的功德未曾現行,故有此名。就是第一個靜慮你要進入色界定的第一個定慮,其實還沒有生起真正的根本定,所以雖然很相似,但是你沒有辦法依那五種禪支來做住定,所以它還有苦相存在,就是在那個階段裡面,還是有苦相的存在,就是你心裡還是有微微的苦是沒有辦法去捨的,直到你進入第一靜慮會得到離身喜樂,第一次你能安住於喜樂的地方,是在第一靜慮中。在近分定時雖然會有五種禪支的相似影像,但那時候不會得到強烈的喜樂。關於八近分定與未定,未定就是與煩惱具起的定,就是那東西裡面還有煩惱,還有淨定與有漏善心相應的定,就是在定裡面已經離開下界的欲惡不善法時叫淨定,無漏定就是引發無漏智的定,無漏智的定決不會在正定的地方,他已經退出正定的階段,進入尋伺的狀態,可是那個尋伺的足處,就是它得到無漏慧的理了,就是心理證到那個理了下一分時,又會踏回他接近的那一個定,譬如我現在在初禪的近分定開始思惟無常、苦、非我這些,我這樣思惟時已經動了尋伺心,所以這些階段不會在正定裡面,直到我已經對這個理通了,的前分時還是一樣在思惟狀態,可是取證的金剛道階段,是沒有思惟但是有影像,直到把影像捨去就是住定,所以在無漏慧發起時也許是初禪證到了阿羅漢、或是二禪證到了阿羅漢、或是三禪證到了阿羅漢,就是它足處也許是初禪、二禪、三禪,所以每個阿羅漢的定或許是不一樣,阿羅漢不一定是四禪定,祂是接近的。 關於八近分定與味定(與貪煩惱俱起的定)、淨定(與有漏善心相應的定)、無漏定(發得無漏智的定)之關係如次︰未至定起味定、淨定,其他七近分定起無漏定及味定。關係就像下面:未至定起味定、淨定,未至地定有可能跟欲界的有漏欲法(粗重欲法)是相應的,在那階段裡面有可能是住於其中一種東西,譬如它不是真實正定,譬如說我現在在釣魚,我的心其實不是正定,還是在造惡啊!我在釣魚很專注於浮標上面,這時心很平穩,好像忘了自己在哪裡,坐一整天都不會累,但回家就很累,所以這時的定也許是與味定相應的,也許是與淨定相應的,就是有漏善心,有漏善心如果要以釣魚或用造惡來引發定的話,他不會進入色界的禪定,所以你必須把這些轉向成近分影像才會進入色界禪定,否則最深地方就在未至地定,不會進入初禪定或是二禪定,所以有些人他可以專注的造惡、心也可以不動,最多只到近分定,而且是與味定相應的近分定。所以未至定起味定、淨定,其他七近分定起無漏定及味定,就是其他七近分定它會起無漏定還有它的味定(是貪愛下界定的貪著心)。就是他貪著初禪欲樂、二禪欲樂也會生起味定。 這是因為艱苦求根本定是行位,所以更不再起味著之貪受。另有一說謂唯有未至定有味定。此因未至定是未起根本定之位,不知根本定的勝功德,故於其位生味著。就是它另外一種說法,只有未至地定有味定,其他近分定是沒有味定的。  現在來解釋未至定,就是指進入初禪之前的欲界定。就是在戒清淨時候開始把你的心往內住啊!因為內境生起啦,你會開始讚嘆內境的存在,這時候你的心會調向喜悅,就是你會告訴自己該讓心喜樂的時候,你會告訴自己“我現在應該對自己的心生起喜樂的影像啊!”這時候會為了你的心去生起喜樂,你的心會轉向那個方向,這時會忘掉周邊的一切事情,從環境開始忘,到最後連身體也忘了,你的心會變成跟你所要觀的境,好像沒有兩樣時,就是進入唯一狀態,這時你會看到相似的五種禪支影像,他會有喜悅,有樂、心一境,還有尋、伺、喜、樂、心一境,就是有尋,尋是什麼知道嗎?我現在要鋸一個木頭是,我會在木頭裡面尋、判斷要鋸哪裡,鋸子要對哪裡,這就是尋的階段,伺是對到那地方之後,反覆在那地方琢磨,像鋸子反覆來回,直到那木頭鋸掉,就是伺的階段,尋的階段是在種種境中去分辨哪一個是你要的主題,你的禪修主題,你剛開始鎖定主題假設是呼吸,主題在呼吸中有時會跑到念佛、受覺…跑來跑去,這就是你還在尋的階段,你要先調回你的呼吸,直到你見到呼吸的種種相,譬如看到非團相、種種像時,那時候就進入伺階段,你的心會沒有辦法離開你的呼吸,就是怎麼動都沒有離開呼吸的其他境喔!只有呼吸下的種種相貌,譬如呼吸下是風的團相或者不是風的團相,它是四大的哪一種相貌,這時叫作進入伺狀態,它會在那尋的地方引發起一種特殊影像,那個影像就是相似影像,本來呼吸只是這樣,可是在尋階段一直尋找呼吸,你跟呼吸開始慢慢搭上時,那呼吸會變成很廣大的空間在呼吸,就好像一個很大的東西在風進入、風出去,或是你發覺這整團跟法界是連結下的風,就是那個東西會變得非常廣大,會跟你現在想的東西是不一樣的,這時你會在那地方發現到它所有的法,那就是伺,如果安住在你所發現的法的時候,會升起一種非常明亮的狀態,那個地方就會得到心一境,知道那個意思嗎?我們現在才講到…後面還有…,要有一點點耐心,因為佛法是一點一滴累積來的啊!它不會一下子就會啊!但是有些人過去因力強,現在雖然緣力弱,他常常會進入一種狀態,可是他不知道他進去哪裡,他會覺得信用貸款很恐怖,怎麼會是這樣的地方,而且他從來沒有進入過,但是第一次進入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哪裡,只是覺得好奇,只有退出的時候好奇,可是如果被人家干擾或吵起來的時候,那時會升起恐懼心,這時候你要問一下你周邊有經驗的人,你要問一下你親近的善知識,那是在什麼情況之下會發生這種事情,我要怎麼去面對這種問題,因為跟你想像的不一樣,它是差非常多的東西。你要學,若發生問題不要悶在心裡面,你要就近去問你的教導者(就是指導者),如果這個人不是你的指導者,你不要到處跟人家講我證到什麼、我現在裡面有什麼東西喔!因為你一直一直反覆講,你下次要進去會非常困難喔!因為生起執著之後要進去就進不去了,你一直要找那些影像會找不到喔!所以不能跟別人講我好像到那裡了、我很厲害喔!  有沒有發覺連定都很複雜,何況生起的慧的種種差異,佛法不是拿一本書看一看就通達了。 此禪定雖尚未進入根本初禪,而且精神統一狀態亦不十分安定,這時心的喜悅像波浪一樣,就是它的喜和樂會變化,像波浪一波一波湧入,它不會一直穩定好像沒有變異的狀態,這時雖與初禪、二禪都有喜樂,但喜樂狀態是完全不一樣,所以不要認為初禪、二禪的喜樂是一樣的,這兩種的喜樂不一樣,它形容的狀態也是不一樣。 但可藉此進而證得三果之無漏聖位。此定由信、施、戒而得。因為未至地定可以證得三果的無漏而不是證得四果,因為四果的人要斷色界無色界的定障,就是他有五下分結及五上分結要斷,這是色界和無色界的疑惑,什麼人能斷色界的疑惑,住於禪、色界定的人可以觀下界,可以觀欲界,也可以用心一境的心,就是行捨的地方來察覺無色定的定障,所以他不一定會進入無色定,但是在色界定裡面就能夠用行捨心來發覺無色定的定障是什麼,所以色界的禪定可以觀下界能夠觀上界,下界就是欲界定,上界就是無色界定。可是還沒有進入色界定的人,他只能觀察欲界,就是他能一直不斷的觀察色界的無常、苦、非我,他不能觀察到色界的種種定障與無色界的種種定障,所以最多只能進入三果阿那含的狀態。『此地定由信、施、戒三者而得』,就是你要有強烈的信還有廣大的布施心,還有戒,就是對前面的那個戒清淨要圓滿。 上界四禪、四無色等八地,各有根本定與近分定。斷欲界修惑所發的禪定為初禪之根本定,修惑是是修行才能除掉的,並不是理上的障礙,理上的障礙是本來不懂,一問就會通達,修惑是一定得經過一段時間的調伏才會得到,不會疑惑一沒有就進入禪定。 乃至斷無所有處修惑所得之禪定為非想處之根本定。這是斷掉無所有處修惑所得之禪定為非想非非想,就是無所有處定它升起的時候,是發覺伺心的無所有,就是空無邊處的伺心在識無邊處的伺心生起的時候。…不太容意懂是嗎?那我再重新介紹一次空無邊處怎麼引發的,其實空無邊處定是利用色界四禪定的捨心去瞄準一切色相中的廣大,那時他會把一切色拆解掉,只剩下看到色和色之間的聚合,即使色與色間的聚合處還是虛空,所以他的心瞄準色與色聚合之間的虛空裡面,一切色相就開始遠離了,這時他的心就會安住於空的狀態,那時叫作空無邊處定,空無邊處定得到的時候,他的識心再轉起觀察自己的識,那個空無邊處能緣的人是識,所以他才發覺原來那個空並不是真正的廣大,而是他的能緣心是識,所以他轉向觀察自己的識心,這時他發覺自己的識心在一剎那不可能有兩處識心生起,一剎那之間只有一種識心,所以他反觀自己識心的時候,他轉起的第二個識心叫作識無邊處,那個狀態叫做識無邊處定。這時他又發覺空無邊處定的識心是滅至無所有,所以他發覺一切識心是生滅的、是無所有的,所以他才發覺一切識心是無用處的、是無所有的,這時他就證入無所有處定,在無所有處定的階段,他就會開始發覺這個東西是三界最上的法,是最安穩的,沒有在這無所有之後的一切東西,他因為安住在那而不動尋伺的狀態,這時候他穩固的定心升起時就叫作非想非非想,因為他已經安住於此處,已經沒有再上了,此處已經無所有了。所有才說斷無所有處的修惑所得之禪定為非想非非想處的根本定。 又伏欲界煩惱,發近似初禪根本定的禪定,為初禪之近分定,『又伏掉欲界的煩惱』,就是把欲界的煩惱伏住,『發起近似初禪根本定的禪定為初禪之近分定』,就是他發起了跟初禪非常相近的,好像有一個五禪支快要生起了,他已經開始看得到了,所以在這階段的人,他會發覺跟欲界裡面的間止定的散心位是完全不同的,就是跟那些間止定好像念佛念一念就比較安寧了,它是完全不一樣的狀態。 乃至伏無所有處煩惱,發近似非想處根本之禪定,為非想處之近分定。就是他如果伏住無所有處之煩惱就會引發非想非非想處的禪定,為非想處之近分定。 如此八根本定、八近分定中,初禪的近分定有與其他近分定相異處。故立別名,而特稱之為「未至定」,是未至根本定之義。因其他定都是依定心位而生起的,所以才叫近分,可是初禪一直都是散心位,所以沒有定心位的禪支可言,所以就立了別名,叫未知定,是未至根本定之意,就是還沒有到達根本定的意思。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宿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y49myoqr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